2025年3月11日,化工系党支部组织化工系教师参观学习了姚穆院士生平事迹展。这位扎根西北七十余载、将毕生奉献给纺织科研与教育的工程院院士,以“教育家、科学家、奉献者”三重身份,为化工系师生树立了精神标杆。参观结束后,化工系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,从姚穆院士的生平中我们学习到方方面面:
一、忠诚教育,深耕教学一线
姚穆院士自1952年留校任教起,始终坚守教学岗位,将学科前沿与科研成果融入课堂。他主编的《纺织材料学》印刷23次、发行16万余册,成为经典教材;他授课旁征博引、深入浅出,被学生誉为“百科全书”。其教学理念深深启示化工系教师要以科研反哺教学,将新材料、绿色化工等前沿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,推动课程创新。同时,他注重实践育人,学习姚院士“下厂解难”的精神,加强校企合作,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最为重要的是要强化师德示范,以姚穆院士“甘为人梯、奖掖后进”的胸怀,构建师生共进的教学团队。
二、科研报国,瞄准国家需求
姚穆院士的科研生涯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。他开创了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,为极地服、宇航服设计奠定理论基础。研发的“军港纶”系列面料,推动了军服革新并创产值29亿元。非典期间,他紧急攻关医用防护服,病毒防护效率达到99%。这就要求化工学科的教师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,加速成果转化,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迈进。
三、扎根奉献,服务地方发展
从南通到西北,姚穆院士一生坚守“纺织报国”初心。他放弃优渥环境,扎根西安推动纺织学科建设,更持续关注家乡南通纺织产业升级,提出“传统产业+科技创新”发展路径。化工系教师应从中汲取力量,我们要厚植家国情怀,传承“科技雷锋”精神。
四、修身立德,坚守师者本色
姚穆院士一生淡泊名利,住普通宿舍、穿解放鞋,却将积蓄投入科研与教育。他严谨治学,“数据处理必亲躬”,发表论文时却“推学生在前”。其品格为化工系教师树立了典范。我们要在实验设计、数据分析中追求极致,杜绝学术浮躁,弘扬“工匠精神”。以“一身素衣、两袖清风”的境界,坚守学术与道德底线。并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,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化工人才。
传承是最好的纪念,姚穆院士用一生诠释了“教育家精神”与“科学家精神”的融合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教育者的价值不仅在于成就自我,更在于点亮他人、服务国家。化工系师生将以他为榜样,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求,扎根西北沃土,深耕教学科研,书写新时代化工人的报国篇章。
(撰稿人:车远军,审稿人:胡西民)

